国足 10 月空转:无赛无帅背后的足协信任危机
当欧洲区世预赛上演生死鏖战,日韩球队用友谊赛打磨战术,中国男足却在 10 月国际比赛日沦为彻底的 “看客”—— 中超联赛为赛事窗口期暂停,国脚们却迎来漫长假期,帅位空缺数月未补,这场罕见的 “空转” 风波,让足协的业务能力再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这场空转的核心病灶,在于帅位悬空引发的连锁反应。自伊万科维奇上半年下课以来,足协高调宣布的 “全球选帅” 沦为拖沓的闹剧:7 月宣称收到 30 多份简历,9 月承诺 “最快月初官宣”,如今 10 月过半,别说正式主帅,连候选短名单都杳无音信。更令人费解的是,即便主帅未定,国际足坛普遍采用的 “助理教练临时带队” 应急方案,在国足这里被直接弃用。当泰国、越南等近邻都在抓紧热身时,国足却主动放弃宝贵的实战机会,让蒋圣龙、朱辰杰等年轻主力错失战术磨合窗口。记者赵宇的吐槽直击痛点:“一边喊着要培养年轻人,一边让球队群龙无首,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”

选帅僵局的背后,是决策机制的低效与规划的短视。有内部消息披露,选帅卡壳的关键在于预算与需求的严重脱节:足协给出的 120 万欧元年薪上限,连欧洲二流教练都难以吸引,而施密特等心仪候选人的报价接近 400 万欧元,差距悬殊却迟迟未调整方向。更荒诞的是选帅流程的官僚化:从简历筛选到上级审批的多层环节,再加上资质遭质疑的专家团参与(如执教成绩乏善可陈的傅博入选评审组),让本应高效的决策变成 “裹脚布式流程”,与日韩足协换帅 “快刀斩乱麻” 的效率形成刺眼对比。网友的调侃戳中人心:“足协选帅像网购,加购 30 件,三个月还没付款”。
无赛无帅的空转,正在制造难以挽回的连锁伤害。最直接的是 FIFA 排名的滑坡风险 —— 由于缺席 10 月国际 A 级赛,目前排名亚洲第 14 位的国足将流失积分,极有可能被巴林、叙利亚等队超越,进而影响 2027 年亚洲杯抽签分档,落入 “死亡之组” 的概率陡增。对球员而言,损失更为具体:中超暂停后长达 13 天的假期里,国脚们缺乏系统集训与实战刺激,而同龄的日韩球员正通过高强度比赛提升状态。这种差距在年轻球员身上尤为明显,正如国奥主帅成耀东所言,多数球员因俱乐部出场不足,体能测试仅能达到正常水平的 40%,连 90 分钟比赛都难以支撑。
xc体育,XCSport官方平台,XC-Sports,XC SPORTS体育,XC Sport注册入口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管理失序正在向青训体系蔓延。就在国足空转的同时,U22 国足虽在昆明集训备战 U23 亚洲杯,但核心球员状态堪忧:陶强龙上赛季联赛仅出场 554 分钟,艾菲尔丁因俱乐部问题近两月无球可踢,即便斗志尚存也难掩竞技状态的下滑。足协将资源向青年队倾斜的思路本无可厚非,但以牺牲国家队备战为代价的 “拆东补西”,暴露了其统筹规划能力的缺失 —— 毕竟 U22 球员的成长,最终仍需衔接国家队的成熟体系。
面对质疑,足协近日释放的 “11 月补赛” 信号更像亡羊补牢。据透露,足协计划在 11 月国际比赛日安排两场友谊赛,场地初定长江以南城市,试图避免连续两个窗口期 “空转”。但这种被动应对难以平息不满:若新帅能在 10 月底敲定,留给战术磨合的时间仅剩两周,11 月的比赛恐沦为 “走过场”;而此前浪费的备战时间、流失的积分机会,已无法挽回。
国足的 10 月空转,本质上是中国足球管理体系积弊的集中爆发。当 “慎重选帅” 沦为拖延借口,“流程规范” 变成低效挡箭牌,所谓的 “2030 世预赛备战” 便成了空谈。正如媒体所言,足球既是竞技比拼,更是效率较量 —— 场上跑不过对手,场下决策慢半拍,这样的差距远比比分更致命。足协若不能打破官僚主义束缚,建立与竞技规律匹配的高效机制,即便 11 月重启比赛,中国足球的 “空转” 困局恐怕仍难真正破局。

发表评论